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黄地缠枝花卉纹龙首耳觚一对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HKD:1,000,000-2,000,000
拍卖日期:2014-10-07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香港)2014秋拍
年代 : 清乾隆
尺寸 : 高 63 cm.
创作年代 : 清乾隆
著录 : 《御制》,Hugh Moss,香港Hibiya出版社,1976年,图22(其中一件)《香港苏富比二十周年》,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1993年,第268页,图427
参阅:香港苏富比1978年秋季拍卖会第432号
香港佳士得2014年春季拍卖会第3332号
: 来源:赵从衍旧藏
香港苏富比1978年秋季拍卖会第433号
乾隆一朝,珐琅制品可谓达中国历史之最。其时珐琅器为世人所瞩目青睐,不仅因为其继承康雍两朝创新与突破之基础,也不仅因此期工匠已练就精绝盖世之技术,更因乾隆帝秉承坚守的非凡品位。迄今,我们历数种种乾隆珐琅器,无不感叹其工艺精湛,被其高超之艺术水平所折服。
本品器形仿古源自商周青铜器,喇叭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高足外撇。颈两侧置可拆卸龙耳,龙首鎏金,张发飘逸,向觚对望,瞪目张舌,龙身呈卷草状,饰缠枝花卉纹。瓶身通体分八层绘黄地缠枝花卉纹,每层以胭脂红、绿、蓝、紫珐琅绘各式花卉,包括牡丹、番莲、茶花等,其间以鎏金凸弦纹,斜收足墙上以蓝色螭龙环抱为框,内横书红料“乾隆敬制”四字楷书款。
画珐琅技术能于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早期传入中国,得益于清帝具有的文化素养、又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所给予的大力扶植和提倡。康熙二十三 (1684),沿海口岸开放海禁后,画珐琅技术被作为全新的西洋工艺引进清宫造办处开始研制。此时的画珐琅还停留在对烧造技术的控制掌握,体型小巧,品种单调,所用珐琅之色仅仅九种。至雍正朝则开始注重花纹及器形之表现,画珐琅器的烧造无论是器形、胎骨、釉色,还是装饰画面的山水、人物、花卉等,均可称丰富多彩。加之雍正胞弟、任造办处总管的怡亲王亲力亲为,都使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工艺水平达到较高之境界。
到乾隆时期,可谓集前两朝之大成,技术全面,做工恭整精致、装饰繁缛华丽。乾隆帝曾亲自要求匠役遵循旨意:“下交活计俱系钦件之物,应恭谨成造”。他贬斥工艺上的粗糙、琐碎。造办处活计文件中有这样的记载,乾隆元年,乾隆在看过太监呈览珐琅作制作的鼻烟壶后,传旨:“鼻烟壶上花卉画得甚稀,再画时画得稠密些”,乾隆四十八年又传旨“……照稿往细致里画,别画糙了,钦此”等。乾隆帝对珐琅器制作不仅穷其所能,且于乾隆二十七年,将画院处与珐琅作合并,使画家在珐琅作从事珐琅绘画。这一举措无疑对于乾隆时期珐琅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使其达到很高之水平。
转视乾隆年制之本器,正是工匠无不遵命,恭而谨之的旷世珍品。此觚虽为仿古造型,却加以灵动活现的鎏金铜龙首耳,仿古却不泥古,可谓创新;本品为香港苏富比1978年秋季拍卖释出,而且犹太古董商Hugh Moss所作《御制》一书中收录的乾隆御制铜胎画珐琅黄地缠枝牡丹纹花觚,即本对花觚之其中一件,均可证此对花觚是乾隆宫廷珐琅作所出之至珍上品。另还有香港佳士得2014年春季拍卖会释出一对清雍正的怡亲王铜胎画珐琅觚式瓶,器形纹饰皆与本品相同,唯颜色为松石绿地,且器形较本品略小。曲阜孔子博物院藏有清雍正的铜胎画珐琅黄地缠枝牡丹纹五供,其中的一对铜胎画珐琅的黄地花觚,唯款识不同外,从纹饰到器形等,与本品几近相同。
本品高达六十厘米,凡举前朝同类器,当以本品尺寸最大,珐琅器最难莫过于大型器物之烧造,乾隆时期珐琅技术之最高成就莫过于此,此件画珐琅器正是乾隆朝炉火纯青地掌握此技术的完美体现。更为难得之处在于本品成对收藏,流传有序。如此富丽堂皇,极尽皇家气派,若说其为乾隆画珐琅器之翘楚,实不为过。
拍卖场次 : 观古——瓷器珍玩工艺品(lot 1001-lot 1341)
lot:1192
更多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黄地缠枝花卉纹龙首耳觚一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