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白玉福寿纹吉庆有余如意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500,000-600,000

拍卖日期:2013-11-19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3秋季拍卖会
年代 : 清
尺寸 : 长32.5 cm.
创作年代 : 清
著录 : Christie’s, Hong Kong, 27 Oct.2003, Lot853。
: 来源:亚洲重要藏家收藏
(清)姚之元《竹叶亭杂记》有载:“年节王大臣呈进如意,取兆吉祥之义也。自雍正年间举行,嘉庆元年,贝勒、贝子公等,以至部院、侍郎、散秩大臣、副督统,俱纷纷呈进两份”。此件如意以白玉为材,取材适当,包浆润泽。如意头取灵芝形,首部巧雕琢一展翅蝙蝠环绕,表面浮雕祝寿主题:一株仙桃树矗立于福海之中。柄身浮雕磬衔双鱼,碾琢精美。柄尾亦雕琢海水与之呼应,并琢有一孔便于系用褐色丝绳编结的中国结双穗坠子。“蝠”与“福”谐音,并以寿桃相饰,兼以柄部双鱼,取福寿双全、吉庆有余之美意。
如意本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后成为帝王及达官贵人手中之物。明清之际,如意发展至鼎盛时期,因其珍贵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而广为流行,并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此件如意雕琢细腻,线条流畅,造型别具匠心,可谓一件玉制如意佳器,极为难得。配日本包装。
据故宫博物院数据,如意的造型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不求人”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如本品。宋元以后,特别是在明清两朝,社会流行说吉利话的礼俗,忌讳不祥的事物,在此心理背景之影响下,吉祥式的艺术便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这种祈求福祉、平安、子孙昌茂的心愿,是不分阶级的一种普遍心理,自然也就反应在中国诸如建筑、雕刻、工艺、语言等各种艺术之中,而如意的制作则是这种习俗的具体表现。元明以后,如意便成了社会的高级馈赠物,不但制作力求精美,材料也力求贵重。
拍卖场次 : 锦绣琼琚——玉器织绣服饰(lot 5521-lot 5780)

lot:5538

更多清 白玉福寿纹吉庆有余如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