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 “思山”款桥耳三足炉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估价待询

拍卖日期:2013-11-17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3秋季拍卖会
年代 : 明末清初
尺寸 : 直径 10.3 cm.;高 5.4 cm.;508g
创作年代 : 明末清初
著录 : 王世襄著《自珍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36页。
: 黑中泛深紫。底部大片绿斑,有浓有淡。足旁嫩绿点,如初生苔藓,跳突石上。注视既久,竟忘其为静止。
1953年天津藏炉家吴颂平先生枉顾舍间,对拙藏颇多称许,而独赏此炉。此后曾以无缘获见吴氏藏炉为憾,意必有绝静者。后读孙会元《“宣炉之王”谈宣炉》一文(载《收藏家》1993年2期),详述所谓“双龙捧款宣德炉”,谓吴氏以此为所藏之冠。未知可信否?若然,则吴氏鉴赏似囿于旧说而未能有所突破也。
李卿丈旧藏,1951年8月14日购自庞敦敏。
——王世襄《自珍集》
此炉平口,束颈,桥耳弧线流畅圆润,可见一根完整的圈形线条,与炉身相连,甚为畅快醒目。口沿下弧度加大,形成较宽的扁平腹。腹部弧线与三足流畅相连。底部平滑,铜绿斑驳毕现,围绕足端,富悠悠之岁月感。平底方框内铸“思山”两字篆书款,笔画高凸,工艺精湛。
此炉色如黑漆,为炉中少见者,凝视则又泛出深紫,妙不可言。整器致密绵实,精铜坠手,表面平滑,光亮可鉴,若烛光摇曳其上,似明月之清辉,系长期盘抚而得。惟有桥耳上端现出金黄铜色,反使铜炉更添韵味,端庄典雅,佳妙双全。诸此情形,都可见出炼铜、制炉、养炉者殚精竭力之日日夜夜。
漫话铜炉
王世襄
这里讲的铜炉,常被人称「宣德炉」或「宣炉」,是流行于明清的文玩,在文物中自成不大不小的一类。现用铜炉一称,是因为明清不少朝代均有制造,不只是宣德。还有尽管传世文献记载宣德朝不惜工料,大量造炉,如《宣德鼎彝图谱》,但现在竟难举出一件制作精美,和记载完全符合的标准器。据我所知,不仅北京、台北两地博物院尚未发现,著名藏炉家也没有。相反的倒是刻或铸有明清其他朝代年款的私家炉却有炉形铜质并臻佳妙的。这不能不使我们对传世文献产生疑问,认识到宣德炉研究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欣赏铜炉和青铜器不同,它的形制花纹比较简单,只有款识,没有铭文,与古代史、文字学关系不大,更没有悦目的翠绿锈斑。历来藏炉家欣赏的就是其简练造型和幽雅铜色,尤以不着纤尘,润泽如处女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这是经过长年炭墼烧爇,徐徐火养而成的。铜色也会在火养的过程中出现变化,越变越耐看,直到完美的程度。烧炉者正是在长期的添炭培灰,巾围帕裹,把玩摩挲中得到享受和满足。这是明清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其情趣和欣赏黄花梨家具并无二致。这种生活情趣已离我们很远,以致有人难以想象,但历史上确实有过。我曾在古玩店乃至博物馆,见到色泽包浆还不错的铜炉,被用化学浆糊把号签贴在表面上。这号签不论揭不揭,肌肤上已落下一个大疤瘌。如徐徐火养,一二十年也难复旧观。这也可算是煮鹤焚琴的一例吧。
烧炉者有一个共同心愿,亟望能快速烧成,十年八载实在太慢了。不过藏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怕把炉烧坏。敢用烈火猛攻的只有一位,我父亲的老友赵李卿先生。赵老住家去我处不远,上学时我就经常去看望他。收藏小古董是赵老的平生爱好,专买一些人舍我取,别饶趣味的小玩意儿,对铜炉更是情有独钟。炉一到手,便被浸入杏干水煮一昼夜,取出时污垢尽去,锃光瓦亮。随后硬是把烧红的炭或煤块夹入炉中,或把炉放在炉子顶面上烤。他指给我看:哪一件一夜便大功告成;哪一件烧了几天才见成效;哪一件烧后失败,放入杏干水中几次再煮再烧,始渐入佳境。也有怎样烧也烧不出来,每下愈况,终归淘汰。不过鉴别力正在逐年提高,得而又弃的已越来越少了。我受前辈的感染熏陶,也开始仿效。最成功的是五十年代在海王村买到的一具蚰耳炉,款识「琴友」两字,一夜烧成棠梨色,润泽无瑕,不禁为之狂喜。
直到六十年代初,我从北京图书馆的简编图籍中发现一本奇书《烧炉新语》,才知道古人早已发明快速烧炉法,并写成专著,刊刻行世。我晒蓝后恨不得立刻送给赵老看,可惜他已归道山了。
《烧炉新语》作者吴融,别号峰子,又号雪峰,黄山人,侨居海陵(江苏泰州)。卷首有陈德荣、王廷诤、袁枚、许惟枚、张辅、郑世兴、方鲁、刘瓒、凌洪仁、罗世斌、魏允迪、国秋亭十二家序,多作于乾隆十二年,成书当前此不久。此书罕见,邵茗生先生下了多年工夫写成《宣炉汇释》两册;似未见此书。我曾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得仅一馆有之,为传钞本。
吴融博学多能,凌洪仁称其「于古文词无不能」。方鲁称其「雅善鼓琴,……继擅指画,人物鸟兽,花卉草木,天然生动,机趣飞舞」。
对吴融烧炉,各家推崇备至:「人有毕生烧一炉而不成者,先生则不论炉之大小,一月之内即变态万状,灿烂陆离。」(方鲁序)「每见人穷年敝日,迄无一成。即善做假色,适足为识者所嗤。吴子……不假造作,只就本来面目,不匝旬而火候已足,约得色之异者,十有其二。」(刘瓒序)「屏去古今成法,炉无新旧,一经先生手,不日可成。成则自现各种天然异色,有若神助。」(凌洪仁序)为人作序,一般都言过其实。烧炉因目见,且曾手自为之,故不认为上引诸说过分夸张。
《烧炉新语》共三十二篇,长者数百言,短者不足百字,篇名如下:炉说,论铜色不可制,急火烧炉法,制造烧炉具法,打磨香炉法,烧炼方砖法,制造宝砂法,洗油头发法,急火烧炉分上中下三法,论红藏金结雾法,论水乍白结雾法,论黑漆古结雾法,论水查白结雾法,论秋葵结雾法,论黄藏金结雾法,论落霞红结雾法,论蟹壳青结雾法,论苹果绿结雾法,论藏锦色结雾法,论铜质老嫩难结法,做橘皮炉法,打磨橘皮糙熟法,退炉法,煮花纹炉法,论各炉款式结法,揩抹香炉法,论炉清水做色之辨,论北铸假色难成,下炉色免磨法,制造养火罩式法,打炭墼法,洗除斑点法。
《新语》晒蓝不久,「四清」、「文革」接踵而至,随藏书捆扎而去。拨乱反正后发还,为补偿蹉跎所失而日夜工作,《新语》早已忘怀。直到草此文,始拣出匆匆过目,似以居首数篇较为重要。《炉说》强调炉色必须出自本质,切忌人为敷染。《铜色不可制》列举不中用即烧亦无功之铜八种,实为辨别铜质,指导收炉取舍之要诀。《急火烧炉法》与赵老所用基本相同,惟烧时须扣纸罩,罩用纸数十层裱成,外用棉花棉布包裹,所用火力稍缓,需时或较长。限于篇幅,诸法不克详述。
烧炉不仅好古者或愿一试,可能还会引起金相学科学家的兴趣,通过实验来解释不同合金在受热后出现色泽上的变化,说不定会成为一个科研课题呢。
本文摘自王世襄著《京华忆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九年,第三四○—三四四页。
拍卖场次 : 锦灰集珍——王世襄先生藏工艺品(lot 3013-lot 3095)

lot:3089

更多明末清初 “思山”款桥耳三足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