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先秦 刘体智小校经阁旧藏遗卣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3,800,000-4,800,000

拍卖日期:2013-11-16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3秋季拍卖会
年代 : 西周 先秦
尺寸 : 高21.7cm.
创作年代 : 西周
著录 : 1.《贞松堂集古遗文》第八册,第22号。罗振玉著,1930年石印本;
2.《善斋吉金录》第四册,第28号。刘体智著,1934年石印本;
3.《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第四册,第45号。刘体智著,1935年石印本;
4.《三代吉金文存》第十三册,第22号。罗振玉著,1937年影印本;
5. 《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A624,R331。陈梦家著,1963年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
6.《Raymond A.Bidwell氏藏中国青铜器和瓷器》第33页,美国马萨诸塞州Springfield博物馆编,1965年出版;
7.《殷周青铜器分类图录》。松丸道雄著,1977年东京出版;
8.《三代吉金文存补》第331号。周法高著,1980年台联国风出版社出版;
9.《金文总集》第1388号。严一萍著,1983年台北出版;
10.《殷周时代青铜器之研究-殷周青铜器纵览一》卣166,。林巳奈夫著,1984年日本吉川弘文馆出版;
11.《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铭文拓本选编》第163号。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12《殷周金文集成》5260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1984-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
13.《国史金石志稿》第303号。王献唐著,2004年青岛出版社出版。
: 本拍品由美国藏家提供,可办理出境手续。
铭文:“遗作祖乙宝尊彝(盖内、器内底)”
青铜器作为中国最古老、最正统的文物,有着特殊尊严。青铜器本是商周宗
庙之器,其造型在后世历代一直被作为祭器的原型,同时被广泛应用到其他工艺领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的造型感。对于中国人来说,青铜器是美的主流。历代帝王都对青铜器进行收藏,因此,青铜器堪称中国传统文物中最典型、最正统的代表,作为指标,它具备最恰当的鉴赏要素。
卣,盛酒之礼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西周晚期以后鲜见;其器名习见于殷墟甲骨卜辞、西周金文及先秦文献。
此卣椭圆体,子母口,长颈,下腹向外倾垂,圈足沿外侈,颈部两侧有一对环钮,套接兽首扁提梁,盖面隆起,沿下折束腰,上有圈状抓手,两侧有一对犄角。盖面与器颈均饰垂冠回首尾下卷夔龙纹,颈的前后增饰浮雕牺首。盖内、器内底皆铸铭,铭文相同,各七字,释为:遗作祖乙宝尊彝。
来源:刘体智旧藏;
美国马萨诸塞州Raymond A.Bidwell氏旧藏;
美国马萨诸塞州Springfield博物馆藏品(Bidwell氏1954年捐献)
遺卣的断代和流传
提梁卣作为祭祀中的盛酒礼器,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850年),西周晚期以后鲜见。
对于一件传世青铜器的断代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即器物形制、花纹,铭文内容及书写风格。此件遺卣因其铭文内容不多,所以无法通过铭文内容来进行准确断代,只能采取形制、花纹比较的方法。我们通过对比一些博物馆的藏品,不难找出与此卣形制、尺寸最为接近的四例:
图一. 貉子卣,原藏清宫,著录于《西清古鉴》第十五卷,清中期流出后盖、器分离,器盖现藏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器身现藏上海博物馆。通高21.8厘米,铸铭文36字(释文略),据其形制及铭文书体、内容,郭沫若、陈梦家断为康王时器,唐兰断为穆王时器。
图二.召卣,1948年出自洛阳,现藏上海博物馆。通高22.6厘米,铸铭文46字(释文略),为白懋父诸器之一,陈梦家断为成王至康王时器,马承源断为昭王时器。
图三.录卣,原藏端方,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博物馆。通高20.6厘米,铸铭文49字(释文略),据其形制及铭文书体、内容,郭沫若、唐兰均断为穆王时器。
图四. 次卣,原藏潘祖荫,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21.8厘米,铸铭文30字(释文略),据其形制及铭文书体、内容考证为昭王时器。
郭、陈、唐、马四位学者学者对上述四件卣的断代虽不尽相同,但基本集中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这四朝范围内,即西周早期中段至西周早期后段。此件遺卣与次卣相比较,形制、尺寸、花纹均非常接近;与录卣相比较,二器形制相同,遺卣尺寸略大,纹饰一为夔龙纹,一为夔凤纹,二者构图风格接近;与貉子卣相比较,二器形制相同,尺寸接近,纹饰不同;与召卣相比较,二器形制相同,遺卣尺寸略小、纹饰较召卣复杂。很显然,在对比的四卣中,在形制和花纹方面,此件遺卣与昭王时期的次卣及穆王时期的录卣是更为接近的;而且遺卣在铭文书写方面,肥笔使用已收敛许多,且“尊”字出头,这两个特征与大部分成王、康王时期的器铭有别,更符合昭王、穆王时期的器铭特征。综合上述在形制、纹饰及铭文书风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判断此件遺卣应为西周早期后段、即昭王至穆王时器。
这件遺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铭文中带有日名“祖乙”,这与商代晚期的铭文习惯相符,从此我们可以断定此器应为生活在西周早期的前商贵族“遺”所铸,用于祭祀祖乙。关于“遺”其人,因传世“遺”器仅见此卣,尚未发现其他相关实物及文献记载,故我们无法对其生平进行考证,只能通过此件遺卣,判断其为生活在昭、穆时期的前商遗民。
此遺卣出于20世纪初,后入藏刘体智小校经阁,并且著录于刘氏1934、1935分别出版的巨著《善斋吉金录》及《小校经阁金文拓本》中。后从刘氏手中流出,无人知其去向。直到194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藏家Bidwell氏将此卣借展于当地的Springfield博物馆,陈梦家1944年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字期间于springfield博物馆看到了这件卣,并拍摄了照片,归国后刊登于其重要著作《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中,在此书中,陈氏不仅首次公布此卣的照片(此前此卣的著录仅有线描图和铭文拓片),并将此卣列入其特别记录重要铜器的“附录三”中,重视程度可见一斑。Bidwell氏于1954年逝世后,其家人将此卣连同其他藏品一并捐赠给Springfield博物馆收藏,该馆于1965年出版发行了《Raymond A.Bidwell氏藏中国青铜器和瓷器》一书,此件遺卣亦列于其中。
刘体智(1879~1962年),字晦之,晚号善斋老人,安徽庐江人,晚清重臣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大学士、帝师孙家鼐之婿,为民国著名银行家、大收藏家。
其甲骨收藏28000余片,1953年全部捐献给国家,现藏故宫博物院。据文物部门统计,现存我国大陆的龟甲骨片,总共9万余片,分布在95个机关单位和44位私人收藏家手里,而刘氏的28000余片,差不多就占了三分之一,是私人收藏甲骨最大的一宗。
其青铜收藏不仅数量庞大,且多为清内府、陈介祺、潘祖荫、王懿荣、陆心源、刘鹗等前世巨藏之旧物,其中不乏惊世之作。《善斋吉金录》中著录其藏青铜礼乐器六百余件,一部由李鸿章长子李经方售予瑞典王子古斯塔夫.阿道夫(即后来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现藏斯德哥尔摩博物馆;一部分解放前售予中央研究院,现藏台北故宫;剩下部分连同28000余片甲骨和大小呼雷二琴,均于1953年捐献给国家文物局,现藏故宫博物院。间有零星流出者,因数量极少,得者无不重之。
拍卖场次 : 汲古丛珍——瓷器珍玩(lot 5101-lot 5328)

lot:5165

更多西周 先秦 刘体智小校经阁旧藏遗卣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