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1636) 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估价待询
拍卖日期:2012-10-28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2012秋拍
作者 : 董其昌(1555-1636)
年代 : 丁卯(1627年)作 明
尺寸 : 28.5×297 cm.约7.6平尺
创作年代 : 丁卯(1627年)作
钤印 : 大宗伯章、董其昌印 富春大岭图,黄子久画卷。在予家,时一仿之,不必尽似,石田亦尔。丁卯仲冬,玄宰。
本幅陈继儒(1558-1639)题:董宗伯南都归,如此长卷,又设色,无一不类黄子久。此凤毛麟角也,珍藏之。眉公记。 钤印:继儒
后纸:1.颜世清题:香光画法集元四家大成,胜国太仓三王所从出也。其画名贵,重士气而鄙作家。此卷仿子久富春大岭,山峦浑厚,草木华滋,为董画第一,无怪眉公俯首至地,赞叹不绝。三百年来,纸素如新,恐世间更无第二卷,展玩数过,聊志梗概。乙卯(1915年)仲春,瓢叟并记。 钤印:颜世清
香光居士画法胎息北苑,此卷虽橅大痴,犹是董源规模。观其题语,所谓不必尽似,可以想像矣。余藏有北苑山水卷真迹,始知玄宰于此君血战毕生,有出蓝之美,特苍莽沉郁终逊耳。此限以时代,有非人力可挽回者。重展斯卷再记之。丁巳(1917年)秋日,瓢叟颜世清。
2.李祖韩题:庚午(1930年)春日,镇海李祖韩、祖夔、秋君同拜观,韩记。 钤印:郑斋
3.孙祖同题:大痴真迹已归天壤,览此亦足以自豪矣。辛未(1931年)十一月,从吾友周叔廉假观,因志片语,会稽破梦居士孙祖同。 钤印:伯绳、虚静斋 石渠宝笈、宝笈三编、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孝玉所得、孝禹藏书画印、铜梁王瓘私印、吴、思学斋鉴藏印、思学斋 (1-6印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嘉庆卷)36、210、88、75页)
著录 : 1.《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石渠宝笈三编》第十册,2064页,上海书店,1988年。
2.《中国绘画总合图录》卷二,114-115页,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出版。
3.徐邦达《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12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出版。
4. 《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董其昌》277页,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
: 说明:1.颜世清(1873-1929),名世清,字韵伯,号瓢叟,广东连平人,寄居北京。进士出身,曾任直隶洋务局会办。民国成立后,任直隶都督府外交厅厅长、北京大总统府军事参议、井陉矿务局督办、奉天巡按使署政治顾问、财政部印刷局局长、张家口税务监督。在政界多年,提倡文化最力,曾任东方绘画协会干事。善鉴赏,收藏极富。能作山水、花卉,以古拙胜,毫无近习。
2.孙祖同(1894-1937),字伯绳,号破梦居士,室名虚静斋,原籍浙江山阴,后迁江苏常熟。少年即能诗,以鉴藏书画名盛一时,与书画鉴赏家吴湖帆、徐邦达等素有往来。有《虚静斋宋元明清书目》、《虚静斋藏画集》刊印行世。
3.李祖韩(1891-?),字左庵,浙江镇海小港港口人,李薇庄(1873-1913)之子,李梅堂之孙,李也亭的曾孙。曾任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买办、中闰化学工业社董事长。精研国画,绘山水别具心得,为艺林所推许。擅国画,攻山水。
4.李祖夔(1894-1949),李祖韩胞弟。曾任上海知县兼沪海道尹和多家家族企业的要职,民国时期上海著名金融实业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北伐后弃政从商。生平好收藏文物字画,特别是缂丝和田黄印章,有“佰黄千缂”之誉。
5.李秋君(1899-1973),名祖云,字秋君,以字行,斋名欧湘馆,别署欧湘馆主,浙江镇海小港港口人,李祖韩胞妹。初随长兄习书作画,后师从女画家吴淑娟。因其兄与张大千为至交,遂与之相识,得张指点,画技大进。1929年加入蜜蜂画社,后任中国画会理事。1933年曾在上海合创中国女子书画会任主任。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6.周叔廉(生卒年不详),民国时期沪上著名金融实业界人士,曾任中兴轮船公司董事、上海银钱业同业公会委员、交通银行副理、财政部库藏司出纳主任。与孙祖同等为书画友,好收藏。
7.王瓘(1847-?),字孝玉,一字孝禹,辛亥后以字行,四川铜梁人。由举人官江苏道员。工篆、隶书,精鉴别,富收藏。山水苍浑秀润,多得力于娄东二王。小篆参有邓石如、赵之谦、杨沂孙诸家之长。曾为端方幕僚,故所见颇广。
8.“吴”、“思学斋鉴藏印”、“思学斋” 为吴普心藏印。吴普心(1897-1987),号庭香,江苏南通人。生性儒雅,耽于古玩字画之鉴藏玩赏,兼之供职银行界,可谓“好古而有力者”。青年时代曾在东北谋生,其时东北遭逢连年战乱,溥仪所携带出宫之名贵文玩书画多有散佚,吴氏乃挟其资财广为收蓄,累积既厚,遂成民国一代收藏巨擘。1949年后迁居台湾,其人后半生之交游行止及收藏故实不为常人知悉。经他收藏的书画有许多已归藏各大博物馆。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馆中国文物的代表藏品,米芾的《留简帖》、《岁丰帖》、《逃暑帖》,就是30多年前从吴普心的藏品中征集的。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资450万美元从美国人安思远手中购回的宋拓本《淳化阁帖》,在安思远之前曾经就是吴普心珍藏了60年之久的稀世之宝。
千古富春 共享盛誉——董其昌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赏鉴
尹光华
中国绘画史剧迹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流传过程中,有二个藏家特别重要。一是明代吴门派领袖沈周,一是明晚期画坛巨擘董其昌。《富春山居图》自无用禅师之后,沈周是目前确凿可以考证的最初收藏者,但这件镇宅之宝并没有在沈周家待很久,就因为请人题跋而被其朋友之子干没。沈周因之寝食难忘,曾在成化丁未(1487年)他六十一岁时凭记忆背临了一卷。这卷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不仅因为是沈氏本人的代表之作,更因为他与黄公望这一剧迹的因果关系而益发引起世人的关注。
董其昌与黄公望的因缘似比沈周要深得多。他一生推崇黄公望,尊重他为“元四家之冠”。他收藏的黄公望作品,至少有三十件之多。他在万历丙申(1596年)得到《富春山居图》时年仅四十二岁,欣喜之余,他在该卷隔水上写下这样的题跋:“大痴画卷,予所见若檇李项氏家藏沙碛图,长不及三尺,娄江王氏江山万里图,可盈丈,笔意颓然,不似真迹。唯此卷规摹董巨,天真烂漫,复极精能,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笔。忆在长安,每朝参之隙,征逐周台幕,请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顷奉使三湘,取道泾里,友人华中翰为予和会获购此图,藏之画禅室中,与摩诘雪江共相暎发。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题跋不仅把他与《富春山居图》相遇、思慕,最终购得的经过记载得十分详细生动,更把《富春山居图》定为“子久生平得意笔”,并将它与人文画之祖王维的名作相提并论,以为藉此可以神游天地,“一丘五岳,都具是矣!”赞佩之情溢于言表。更有幸的是,三十年后,他又收得沈周背临的那卷《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他同样快乐地记下了这次奇遇:“予以丙申冬得黄子久《富春大岭图卷》,(他一直把《富春山居图》称作《富春大岭图》)丙寅秋得沈启南《仿痴翁富春卷》,相距三十一年二卷始合。”(董其昌《容台集》)“今复见白石翁背临长卷,冰寒于水,信可方驾古人而又过之。”(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跋)因缘凑合,灵感触发,在得到沈周仿作后的次年(天启七年)七十三岁的董其昌也参用《富春山居图》笔法,创作了一幅山水长卷,是藉以纪念这种奇遇呢?还是企图与古人血战?很难确知。但这幅被陈继儒、颜世清赞叹不绝的《仿大痴富春大岭图》,无疑是董氏画中精品,足以与沈周背拟的《富春山居图》后先映晖,共享不朽。在沈、董之后,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画家甚多,要么轻浮浅薄,要么刻板呆滞,露出一步一趋力不从心的窘态,都无法与沈、董二卷相比。
由于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时并未正式题写图名,故历来著录称呼不一,有称《富春山图》的,如明人张丑、清人高士奇、安仪周等;有称《富春山居图》的,如清吴升、卞永誉等;(直到近代,美术界才根据《石渠宝笈》定名不再变更。)董其昌则一直称它为《富春大岭图》。在上述沈周的画卷后如此说,在他本人的这件仿作上同样如此说:“《富贵大岭图》,黄子久画卷,在予家,时一仿之,不必尽似,石田亦尔。”考黄公望确实画过一幅《富春大岭图》,但并不是“画卷”,而是立轴,(今藏南京博物院)也从未被沈周、董其昌收藏过。所以,董其昌这段题跋中说“在余家,时一仿之”以及沈石田也曾仿之而不必似的,自然就是被后世定名为《富春山居图》的“黄子久画卷”了。由此可知,董其昌天启七年这幅《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卷,所仿的其实就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这是我们介绍董氏这一画卷前必须弄清的。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董其昌创作这幅画的原由,才会加深理解董其昌与《富春山居图》的宿缘与情感,才能进一步认识董其昌临仿古人时得鱼忘筌、脱略形似的治艺态度,才可能领会一个古典主义画家为什么能卓然自立成为开宗立派影响久远的一代巨匠,也才有可能拿他这件作品与历代《富春山居图》的仿作进行上述比较。
现在,我们可以来细看董其昌这件作品了。
董其昌《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卷,纵28.5厘米,横297厘米,纸本设色。以平坡丛树作近景,以隔岸群山相呼应,其间岗陵逶迤,草木蒙茸,蹊径屈曲,村舍隐隐,富春江缓缓流向远方。画幅中部,山势陡起,泉流如注,远峰重叠,耸入云霄。全图构景除江流映带,山势平缓处与黄公望卷约略相似外,山容树态,丘壑体貌,则尽出己意;虽同样用披麻皴,却一变黄公望的长皴劲斫而为细笔短皴,苍苍莽莽,松松毛毛,仿佛毫不着力而气韵淳厚。或许是受了沈周的影响,董其昌也为自己的仿本设了颜色,但并不只是浅绛,而是参用了黄公望《天池石壁图》等另一些作品的敷彩用色之法,在明亮温暖的赭色之上,略罩石绿,更以螺青汁绿点染,使岭麓山际,生发出一片葱翠郁茂的气象,明丽妩媚,却又文秀典雅之极。得法于黄公望,又“自出机轴”灵活演绎,师古而不泥古,这是董其昌所以能集大成、创新格成一代大家的重要原因。在董其昌的影响下,明末清初画坛规摹、学习黄公望成了一种时尚,“法大痴”、“仿子久”的作品不断在“四王、吴恽”笔下出现,连“清初四僧”也无不从黄公望作品中汲取养分陶冶画风。其中八大山人、王原祁最得神韵而又风骨独具,可说是深得董其昌“不必尽似”的学古心法了。
董其昌一生都把赵孟頫作为竞争对象,不论是艺事还是仕途。他七十一岁时升迁南京礼部尚书,官位已不在赵孟頫之下,他心满志得,常在书画作品上钤用“大宗伯”印以自炫。本卷卷末的这方印章可作为他此顷心境与人生经历的旁证。其题跋也证明了黄公望及沈周二“富春”都已入他之手的这一史实。包括好友陈继儒在卷首“董宗伯南都归”这样的题语,都有助于该卷的考证。本卷入清后曾为内府所藏,被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晚清时流出宫外,辗转于王孝禹、颜世清、周叔廉、吴普心之手,因为藏弆得所,故保存极为完美。颜世清在贉尾题跋中称它:“山峦浑厚,草木华滋……三百年来纸素如新,恐世间更无第二卷。”欢喜赞叹,神情宛然。
从多角度看,董其昌《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卷无疑是他晚年作品中画风典型极为精彩的一件,其艺术价值自不待言。它的问世,更为研究董其昌及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流传与影响提供了新的资料,其历史价值是同样不容低估的。
拍卖场次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lot 821-lot 874)
lot:868
更多董其昌(1555-1636) 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