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碧玉庭院人物笔筒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3,500,000-4,500,000

拍卖日期:2009-11-21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2009秋拍
年代 : 清乾隆
尺寸 : 高 16.5cm
创作年代 : 清乾隆
著录 : 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第206—210页,图168、169、17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香港),1996年9月;
《宫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画意玉器特展图录》第172—175,图55、56;国立故宫博物院,1997年1月。
: 碧玉质直筒形笔筒,浅圈足状底,外环均设五足。外壁通景浮雕壑深林密,青嶂翠壁,寿石浮云,流水仙山,飞瀑高台,廊桥浅坡,飞亭檐柱,庭院深深。此幅通景描述的内容似为设计如世外仙境般的一处幽深庭院,画面一处二人对饮,桌上羹匙菜肴,一旁小童端酒伺候,由于旁侧立有灯柱,可知为深夜对饮,把酒言欢,从二者装束上来看,似应为唐代官僚,故让人想起诗仙醉酒李太白,其中一人似已微醺,姿态已趋于随性,以李白诗句“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来形容此景,恰如其分。小径之中另有小童持酒端菜,送往途中。廊曲之上有二人持杯展卷,正借酒兴作诗谈文,好不快活。全器构图繁密,层次清晰,雕刻生动,为乾隆朝碧玉笔筒之精品佳作。
乾隆朝玉器时代风格强烈而鲜明,左右着人们对于清代玉器的印象,而促成当时繁荣盛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个人对于玉有其明显的偏好。此件碧玉笔筒通景浮雕,与同时期之竹雕、木雕之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处,层次之丰富,通景图案之连贯等诸多时代特征尽显无遗。而此类雕件终究离不开画本与画意,就如竹雕一般,必先有画,其后入刀。此件笔筒所表现之图案,也是尽现画意,而于乾隆玉器分类中,亦有“画意玉器”一类,乾隆帝也认为此类玉器有雅趣,可玩矣。这类玉器大多数以文人逸事或山水名胜为主题,表现于平片状的插屏、圆柱状的笔筒或不规则形的山子之上。不论宫廷造办处抑或是苏、扬玉作,制作玉器皆首重画样与选料工夫。画意玉器之稿样,往往取材自内府收藏之画作,或是由宫廷画家参与绘制。故一些画意玉器可追源画本。
此件笔筒从其实用功效上来讲当属文房用具。文房用具成熟于宋代,宋代国策重文抑武,文仕阶层地位提高,受到普遍的敬重。于是文人的生活美学影响愈巨,由此文房艺术油然而生。明代经济发展,民间富裕,于是文人与文化有了契机,蓬勃向上,文人品味也随之成为时尚。商人富贾、官僚帝王争相附庸风雅,文人之美普及于世。清朝以来,康乾盛世,三朝帝王皆具学养,喜好艺术,于是亲自参与了诸多任务艺美术器具的指导与设计,故出现于宫廷中之器具,必是符合帝王审美与需求的。帝王虽亦可称为文人,但贵为天子,深居内宫,宫廷的壮丽建筑及雕梁画栋的内部陈设,均是宣扬国威、粉饰增华的帝王气派与好尚。御用文房器具陈设于其间,无论从应景之道来讲,还是从理念上来说,亦必须突显其富贵豪华之致浓艳丽的风格。尤其当帝王重视艺事且文品甚高之时,往往利用充裕的国府资财,招揽各地能工巧匠,取用各处精美材质,倾力督造巨硕纤巧之作品,亦可令不同品类之工艺竞技交流,由此激荡出前无古人之作,蔚为民间不可想亦不可能之事。清高宗乾隆皇帝在其诸多诗文当中,屡屡流露出他对于王羲之、陶渊明、苏东坡等文士的追慕与敬仰,正因如此文人思想之熏受,他在对于玉器的品味方面也以传袭古典、表现画意为雅。
经过上述诸多分析,再来品味此件笔筒,其通景图案的设计布局、刀法之刻划表现均是融以画意,正是乾隆帝所欣赏的画意玉器。其内容亦为文人逸事,且人物为唐代装束,具唐韵,更有文人平淡蕴藉、精炼内涵、崇尚古雅之隽永的意境。而笔筒选材精致,制作谨严,气韵恢弘,有富贵艳丽之皇家气息,又因碧玉色沉,故体度庄沈,具典型宫廷风格。由此齐集文人品味与宫廷风格,后人无所企及。
乾隆朝碧玉笔筒之装饰题材多雕以文人雅事、仙侣人物,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即有西园雅集、竹溪六逸、竹林七贤、石室藏书等故事的碧玉笔筒,与此件虽纹饰内容不同,但于做工、风格等几无二致,可资品鉴。另,1935年至1936年,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上,展示并著录了一件为J·布坎南—渣甸爵士收藏的类似碧玉笔筒,亦可论较相玩。
拍卖场次 : 择古怡情-清代宫廷艺粹

lot:2112

更多清乾隆 碧玉庭院人物笔筒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