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 顾景舟制扁罂壶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1,000,000-2,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23年春季拍卖会
年代 : 当代
尺寸 : 宽17cm
: 容积:400cc.
钤印:景舟制陶(底款);顾景舟(盖款);壶叟(把款)。
罂,《说文》:“罂,缶也”。是为大腹小口的瓦器,也作“甇”,为古代陶质贮茶等物资用具。圆唇、短颈、平底。形制最早见于唐代,并以宋代江河七里镇窑制品为佳。“罂壶”紫砂史文献最早记载的为吴调鼎《阳羡名陶录·阳羡茗壶赋》,壶式兴于明代嘉庆、万历等,定型于清初顺治年间的“将军罐”,为直接取材于“罂”创作的款式形制,且罐身为直口、丰肩、敛腹。其中丰肩是对唐宋“罂”的最为突出变化,增添罐子的大气与雄壮的气势,并成就了“将军罐”之名。
据悉,吴梅鼎与周容见许龙文制壶,约甲午春,即1654年,顺治十一年的春天,据此说明明代人创作了“罂壶”迄今为三百年左右的史实。现今之“罂壶”虽难以一窥明代的形象,但应为酷似唐代“罂”罐,神似于“将军罐”,为小口、丰肩、敛腹、樱桃钮等。
顾景舟(1915-1996):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宜兴川埠人,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紫砂陶艺名家。少年即从其祖母邵氏学艺,20岁时即跻身于紫砂名工之列,1939年应古董商郎玉书邀请,于上海仿制历代紫砂名作,观摩传世明清精品。其多件作品荣获国家金、银质奖,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首脑。他对紫砂历史的研究、传器的断代与鉴赏有独到见解,发表多篇论文,并主编了《宜兴紫砂珍赏》一书。出于他门下的高足,有当代紫砂名师徐汉棠、李昌鸿、沈蘧华、高海庚、周桂珍及高振宇等。
参阅:《天地方圆-第1期》封底,陈忠成(浩东有限公司)出版社,1994年1月。
《天地方圆-第4期》第12页,陈忠成(浩东有限公司)出版社,1994年8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第22页,图1-11,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7月。
《壶艺宝典》第251页,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3年10月31日。
《紫砂风云-居仁堂紫砂宝典》第76-77页,居仁堂出版,1996年1月。
备注:附证书。
创作提璧壶的艺术家—顾景舟·高庄
文/宜兴 南剑
一件工艺品,或称之为艺术品,能算得上宝贝的已属少见。而众口皆碑被誉为国之瑰宝的,更属罕见。由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先生精心设计(高庄共同参与设计),精心制作,精心修改,历时二十余年才得以完成的紫砂极品《提璧壶》,在陶艺领域中独一无二,匠心独运,工艺精湛,是价值连城的国之瑰宝。
近些年来,一些书刊文章或断章取义,或取其所需,或不知《提璧壶》创制过程,由道听途说造成误传,以讹传讹。如房**在江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砂壶收藏指南》一书中说:“这套提璧壶茶具是高庄在砂陶造型器皿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他将砂陶坚硬光挺,色泽温厚等工艺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与截面上平直光洁的硬度质感吻合…达到了统一的佳境。严谨准确,考究的线角处理,是高庄人格化创作精神的结晶…。”又如台北《陶艺》杂志一九九三秋季刊-袁**《披肝沥胆丹心可鉴-纪念陶瓷造型艺术家高庄先生》一文说:“特别是他(高庄)在一九五六年深入江苏宜兴从事的著有成效的紫砂陶瓷艺术的研究实践…高先生亲自动手完成的《提梁壶》(提璧壶),至今已成为现代紫砂陶瓷艺术风格中的典型代表…。”
从以上两段文字,房**把提璧壶的创作设计归功于高庄一人,而把顾景舟排除在外,袁**则把提璧壶的设计,特别是制作说成是完全高庄所为,这是不符合历史史实,且有失公允的。笔者曾在七十年代前期和中期亲眼见到过顾景舟第三次、第四次修改提璧壶设计制作的情景。在与顾景舟的交往中,顾氏曾多次谈起提璧壶的创制过程及修改情况。现就笔者所知,将其壶之特点、造型艺术、材质、工艺技法、鉴赏、把玩、内涵概述如下,请方家指证。
顾高结谊论陶艺
结谊论艺,古今有之。顾景舟、高庄相识是一九五六年夏天。一九五四年十月,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组建紫砂工厂,隶属汤渡生产合作社,承制中国文联美术家协会订购的高档茶具。时中央美院教授高庄经常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前来订货,朱可心与高庄结为知友。
一九五五年十月开始,蜀山—前墅一带紫砂行业实现合作化,组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艺人归队,任淦庭、王寅春、顾景舟、蒋蓉等人同时入社,并担任技术辅导。一九五六年,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顾景舟、蒋蓉等同时被授予紫砂“艺人”称号。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高庄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来宜订货的同时,于一九五五年的冬天开始带领学生到宜兴蜀山紫砂陶业生产合作社创作、实习。高庄主要从事紫砂雕塑创作设计。一九五五年至五六年上半年,高庄设计了一公尺高的马克思半身像,一九五六年下半年至一九五七年,高庄设计了三十公分高的列凝、史达林、毛主席像。高庄在宜设计创作时断时续,每年抽空来宜兴一至三个月。高庄在从事紫砂雕塑创作的同时,对紫砂壶艺颇感兴趣,经常与朱可心、裴石民等人谈壶论艺。一九五六年夏天,高庄带学生又一次来宜兴创作实习,时任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副主任的朱可心,介绍高庄认识了紫砂光货素器高手顾景舟。紫砂行业从四十年代末期曾流行“朱可心-竹货(实花货素器竹饰类)、裴石民-花货、王寅春-光货、顾景舟-方货(实光货素器方形类)”的说法,意朱可心的花货竹饰器、裴石民的花货素器、王寅春的光货素器、顾景舟的光货方器闻名于世。其言词偏颇,为年代所限。顾景舟四十年代以仿制时大彬《僧帽壶》为一绝,顾制《僧帽》方正温润,轮廓端正,治工精细。然顾制光货素器其他圆形造型亦是拿手好戏,其《矮石铫壶》得益于早期名师储铭的技艺,讲究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丽,给人整体形象大方朴素,便利实用之感。只是方器《僧帽》更有名罢了!
力摹古人创新制
由朱可心的介绍,高庄认识了光货素器高手顾景舟,两人一见如故,经常促膝谈艺。高庄佩服顾景舟对紫砂工艺高深理解,独到见解,精辟论断,以及紫砂历史渊源、演进与对紫砂陶艺的鉴赏等,并为顾景舟高超的工艺、精湛的技艺、工具的制作颇为赞誉。而顾景舟佩服高庄从事陶瓷专业的教育和科研,进行陶瓷雕塑创新和设计,并由于设计国徽浮雕图案而享有盛名,心中佩服不已。两人心心相慕,结为知友。
一九五六年入秋的一天,顾景舟和高庄谈论起紫砂提梁壶。顾景舟认为:历史上紫砂提梁款式诸多,各有特色,但他认为提梁中造型制工最好的,当属清初邵旭茂所制的提梁壶,后人称之《旭茂提梁》。《旭茂提梁》端庄大度,圆润匀称,肩宽肚圆,对等和谐,稳定悠然,便利把玩,实用方便,特别是提梁回转,犹如长虹,虚空感强而舒展大方,流超长顺势胥出,更增加茗壶的气势。高庄则认为:《旭茂提梁》是传统中的珍品,但形制不及时大彬提梁壶。高庄所提及的《大彬提梁》指的是明末清初所仿制、南京博物馆所藏,亦有人把它叫做《天香阁壶》的那把提梁。依高庄的观点,《大彬提梁》造型有突破,壶体为圆形,上身部收拢,流、把、钮呈六方形、扁形、菱角形。整体为圆,壶身提梁双圆重叠,壶底壶盖双圆重叠,使圆主体更强烈,这种造型是有突破性意义的。
这次谈壶论艺,促使顾景舟产生做一把紫砂提梁壶的想法。于是,顾景舟按照自己的想法,结合《旭茂提梁》和《天香阁·大彬提梁》两壶的优点,画了一份图纸,征求高庄的意见。顾景舟设计提梁壶,身筒为直形式,肩与下身呈坡度并行的比例,至口颈及底部与身部各占三分之一,十分均衡。提梁把采用《大彬提梁》式,流采用《旭茂提梁》式,流呈圆形的考虑是实用,出水爽利。高庄看过纸图,说像是《圆刻壶》加提梁把,提出修改意见。顾景舟乃请高庄重新画好图纸。高庄的改动主要是肩部与底部呈上坡、下坡势改为平缓势,身部直形式比例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这样肩与底就更宽、更稳、更舒坦。流呈六角形式,把呈扁平提梁形式,钮呈扁平形式,使整体线面结合更弧圆、更协调、更统一。顾景舟与高庄共同设计的提梁壶—也就是提璧壶的雏形图稿设计就这样诞生了。
精心修改二十载
高庄改完图稿即回北京,第二年后再到宜兴。顾景舟根据图稿比例,先用泥做出壶体实样,然后撞上流、把,琢磨思索,不断修正,直到自觉满意为止。壶体实样是实心的,就如现在的打样。顾景舟先做实样的目的是便于制作工具。顾景舟对制壶工具特别讲究。早年学艺阶段,顾氏有幸跟民国年间制壶名家储铭学艺。储铭,又名腊根,号大匠巨人,亦号龙溪山人。一九三三年被顾景舟父亲顾炳荣请至家中,作为客师,传授顾景舟技艺。储铭制作洋桶壶独绝,时称“洋桶大王”。代表作有洋桶、矮石铫、合菱、线圆、扁腹、圆刻壶等。储铭制壶讲究泥料配置与工具制作,一丝不苟。顾景舟早年就严守师训,在泥料配置与工具制作上下功夫。
顾景舟依照实心的壶样精制好工具后,再试着起了两只茶壶身筒,其中一只泥片稍有厚薄,在后来制作过程中嵌底片时认为不严密合缝,顾景舟逐舍弃不用,故只剩下一把茶壶身筒坯体。到一九五六年冬,这把紫砂提梁壶制成了。
制成的第一把紫砂提梁壶,壶身是直形的,肩腹是弧平行,流是粗顺势弯形,颈盖厚薄一致,相等和谐。壶盖呈扁形状,钮呈扁平状,与提梁把扁平状相呼应。因为是制第一把,顾景舟心中亦无一锤定音的把握,故没有配置自己最喜欢的“天青铁砂泥”。这把顾景舟花了很大的功夫,内外处理干净利索,温润光洁,嵌底片、嵌盖片、加盖片均没用“脂泥”镶接,而用“清水法”。特别是镶接提梁把,采用手工“镂空砖孔法”,壶内“推刮扒刨”均到壶肩。壶外“推压刮勒削”无一处不到,无一处不精,细部处理特别精致。这把紫砂提梁壶从打泥片到烧制成功,足足用了三十余天。
一九五七年五月,高庄又来宜兴制作设计列凝、史达林、毛主席等像,看到顾景舟制作的紫砂提梁壶,赞不绝口。顾景舟却不满意,说有时间抽空要改一改。顾景舟要改一改的理由,主要是实用上的考虑。1.壶身直筒形,手感把玩较平直。2.把呈扁平状,手感把玩不舒服。3.粗流短顺弯倾茶泡茶不足。一九五七年底至一九五八年初。顾景舟第一次对紫砂提梁壶作了修改,修改点也就在壶身、壶把、壶流上。修改后,壶身稍呈弧凹形,更突出肩线与腹线,双手捧壶抚摸有舒服感。流改瘦稍长,流根稍粗,中间瘦。至头上再粗,流口孔放大,使倾水有压力感,出水更爽。而流的这一改动使壶更协调一致,线与线,线与面,线与角之间更流畅大方。六十年代后期,顾景舟第二次对紫砂提梁壶作了修改。此时,顾景舟已逐步形成自己灵秀的风格。这次修改,主要是在“灵秀”两字上下功夫。壶身的弧凹面缩小,肩腹的弧平面放大,口颈处增添一条肩与口分割线,并稍厚于壶盖面,使之更润泽饱满。流改弧形胥出“凤头嘴”,为使视觉感舒服,正面粗瘦一致,到凤头时向前延伸成“了”形,侧面拉平拉扁,以利流孔出水流畅。提梁把拉平下压,使之端庄浑重,与壶身连接处稍呈弧形,提梁把整体也收狭,使整体呈灵秀状。
一九七三年,顾景舟第三次将提梁壶作修改。这次改动重点是主题立意开始升华,把紫砂与古玉有机结合,改动最大处为壶盖,用玉璧形式装饰。徒弟高海庚曾为之搜集玉璧资料提供顾景舟选择。盖面双圈成玉璧,从上面俯视,壶盖整体为完整玉璧,壶盖沿口处用阳圈处理,留以狭窄的边沿,平盖下凹,平面上布满均匀的玉饰小圆点,中间留一璧饰圆孔代替壶钮。改动后的提梁称之为《玉璧提梁壶》。
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八年,顾景舟第四次对提梁壶作修改。这次修改时断时续,历经一年有余。从构思到设计,从设计到制作,顾景舟全心地投入,并叫徒弟高海庚搜集玉璧资料,去粗取精,挑剔精选,使之符合紫砂光货素器的精神实质、文化内涵。这一次,顾景舟摒弃局限于玉璧表面形式的表达,而把玉璧的内在精华深蕴于整个壶体。每条线,每个面,每个局部,每个细节,都于古玉的实质、温润、光洁、纯度有机结合起来,并使之在整体造型上的到升华,达到紫砂光货素器裸胎艺术的最高境界、最佳表现形式。
至一九七八年夏秋之际,顾景舟历经四次修改,跨越二十余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创造的精致传统经典之作,终于定型,并正式命名为《提璧壶》,亦称《提璧茶具》。
由顾景舟精心设计(高庄共同参与设计),精心制作、精心修改的国之瑰宝提璧壶,是顾景舟一生中花费精力最多、耗费时间最长、制作工艺最精湛的经典代表作。从提璧壶上,可以看到老一辈制壶名家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可以领略体会他们的艰苦奋斗,孜孜追求,努力探索,刻苦态度。顾景舟在工艺上精益求精,设计上一丝不苟,工具改制上严格要求,无不在提璧壶上放映出来,无不为当今壶界艺人的楷模,无不为后辈艺人在工艺制作上树立榜样。笔者在这里强调一点,绝不要误导紫砂工艺的随机性、简易性,紫砂工艺绝不是不花功夫,不费气力,不踏踏实实勤学苦练,三捏两捏就能成功的。
总之,提璧壶称之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悔。该壶无论在材质、造型、工艺技法、日用功能、内涵、把玩、形式、内容上笔笔生花,处处显力,无不灵秀,无不精神,力度凝重,格调清新,气势端庄,风韵别致,不愧为紫砂光货造型艺术体系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也不愧为受世人珍重、喜爱、崇尚、追索,不惜巨金收藏品玩的“艺术珍宝”。国之瑰宝提璧壶当永载壶史,千秋光耀。
(摘自 1998年12月《紫玉金沙》第63期。)
拍卖场次 : 泰斗—顾景舟紫砂艺术
拍卖时间 : 2023-06-11 12:00:00
拍卖地点 : 嘉德艺术中心B1楼A厅
lot:2468
更多当代 顾景舟制扁罂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