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桦 常德东门外——清扫战场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380,000-48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22年秋季拍卖会
作者 : 李桦
作者生卒 : (1907-1994)
年代 : 1944 年
形式 : 纸本 水墨
尺寸 : 23.3×32.2 cm. 9 1/8×12 5/8 in.
签名 : 李桦 钤印一枚
: 出版
《荣宝斋(当代艺术)》,荣宝斋出版社,北京,2011年12期,第24页
《滴泉集—李桦的艺术历程》上卷,安徽美术出版社,合肥,2012年,第49页
《李桦日记1944》,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15年,第151页
《知新-温故》,抗抗堂,北京,2015年,第27页
《李桦水墨作品集》,北京仰山楼,北京,2019年,第94页
《荣宝斋》7期,荣宝斋出版社,北京,2021年,第182页
展出
“李桦常德会战画展”,1944年3月19日至21日,广西广播电视台,南宁
“李桦战地素描画展”,1945年12月23日,忠爱社,南昌
“怒吼吧!中国—李桦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品展”,2015年11月27日至12月20日,武汉美术馆,武汉
“桃李花烛—李桦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展”,2017年12月20日至2018年2月25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来源
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1939年6月,李桦在桂林举办了第一次“战地写生展”,艾青先生在观看完展览后,很快便写下了《记“李桦个人战地素描展”》 。在文章中,艾青写道:
不管这些作品所制作的时间和地域有所不同,不管这些作品所触及的生活怎样繁杂,但我们却依然可以从这许多作品当中发现了艺术家李桦的那种贯串了全部作品的共同点来。而这共同点之依附于这些作品里是如此可贵,因为只有这共同点才是作为艺术家的李桦的真正的精神。
这共同点就是我们的艺术家对群众生活的素朴态度。由这态度,他对群众人民呈献了素朴的赞歌。
正如艾青所言,到群众生活中去,以素朴的态度描写普通群众和日常生活,是李桦艺术中鲜活而又力量的源泉。这种素朴的态度,也成为李桦一生艺术创作一以贯之的信念。1939年的李桦已经走出了艺术家闲适的书斋画室,成为了一名抗日战场上的军人。大多时候艺术家思维是浪漫的、感性的,而军人的作风则是务实的、理性的。所以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同时兼具着艺术家与军人的双重气质。八年军旅生涯里,李桦以军人的天职一次次的深入战场,又以艺术家的敏锐用画笔记录下所看到的一切。每次大的战斗结束,李桦都会到战场进行实地写生。抗战八年间,他曾经先后举办四次战地写生展览,向敌后方的百姓们展示着真实的战争中场面。
李桦的艺术觉醒,始于与鲁迅先生的通信。1933年冬天,在生活的苦闷与现实的窘境下,原本专攻油画的李桦开始自学木刻版画,并在广州创建“现代版画会”,出版《现代版画》。在友人的提议下,李桦将自己个展的目录和作品集寄给新兴木刻运动的导师鲁迅先生。很快他便接到了回信,在信中鲁迅向李桦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创作内容的充实应与技巧并进,艺术家应该重视身边生活,大胆走出书斋。艺术创作要结合中西方优秀的文化遗产,探索新的艺术形式。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李桦共收到鲁迅的七封回信,这些详尽的“函授指导”不仅仅直接促进了李桦的木刻创作,更是对他的艺术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深远的影响。1935年,李桦便创作出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影响巨大的木刻版画《怒吼吧!中国》,这是一件铿锵有力,极具象征意义的作品。一名壮士被绳索捆绑在木桩上,眼睛被蒙住,但是他张大嘴在怒吼,一只手正伸向身后的匕首,一旦拿到手中便可以斩断绳索,获得解放。这名壮士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命运,民族觉醒和反抗的希望正在实现。李桦,从留日归来时迷恋巴黎画派的文艺青年,成长为一位关注现实生活,热心木刻运动的版画家。这是一位艺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蜕变,更是李桦在艺术道路上的自我觉醒。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广州也遭到日军的轰炸。李桦毅然走出书斋,携笔从戎。在好友的引荐下加入到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薛岳的部队,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军旅生涯。“我一开始就为了要把自己投进社会的伟大熔炉中,参加了部队的工作。我要求在激动的战争现实中体念到人生的意义,我要求把一切浮动的情感锻炼成钢铁般的意志,我要求在活生生的史实中表现出个人的生命力,我要求更深刻地了解现实和描写现实。”在部队中,李桦担任负责编译缴获的日军文件和印刷作战地图的编译股股长,属于文职军官。虽然不是在一线参加直接的战斗,但是部队后方繁冗的工作与艰苦条件也在不断磨练着李桦的意志。这段时期李桦在创作版画作品的同时,用毛笔、铅笔等绘画材料,将战场上所目睹的真实场景记录下来,创作了一大批战地写生作品,其中的水墨写生尤其精彩。李桦早年留日学习的是西画,在艺术界早早成名的是木刻版画,但是材料的限制从不是影响他创作的理由,他对水墨材料的驾驭非常娴熟。这也与他早年就读的广州市立美术学院教学理念相关,这所国内第一家公立地方性美术学校所提倡的是不以画种分系,而是主张“不必受固有形式或无知材料所限制,硬性划分为‘中画’与‘西画’……”所以在八年的军旅生涯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桦大胆尝试水墨、色粉、铅笔等多种媒介形式的作品。当然李桦对于水墨的偏爱,也是源自中国艺术家的审美自觉,水墨是中国画传承千年的母体语言。李桦曾说“我爱水墨能写出山间的浓淡水蒸气……我看山感到自然美,不尽在山可以引起我的审美高尚情操,而在山的色和形式可以引起我的美感”。
1943年3月,日寇进攻洞庭湖产米区抢粮,李桦在战后赴前线进行了他的第二次战地写生,并绘制出《捕鱼图》、《水上之家》、《波光帆影》等一批水墨作品。在这些写生中,李桦采用了西方的构图方式和焦点透视,将洞庭湖畔的自然风光和渔民生活劳作的场景描绘下来。在《水上之家》中,画面中心是生活在湖上的渔民,李桦以速写式的毛笔线条简单勾勒,营造出渔民水上生活的繁忙场景。远景的天空以淡墨晕染,近景的水面以线条皴擦涂抹,水天交汇融为一体,呈现出烟波浩渺之感。李桦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材料特性,画面的水墨韵味很足。但是这些作品的审美趣味却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相去甚远。画面中看不到传统文人画家玩味笔墨的闲情逸致,反而是一位军人画家纪实性的艺术语言。西方的融入也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意味,以水墨表现现实题材正是李桦的大胆尝试与追求,他曾在1945年的个展致辞上说过“这回我发表的是水墨画,水墨原来是中国固有的唯一画具,也是中国绘画的至宝,但是有些人怀疑到它是否能表现现实题材,这个问题可以在我的画幅中找到一些参考材料吧…… ”以水墨语言进行战地写生,记录真实的战场生活是李桦作为艺术家与军人的双重责任。他除了描绘湖湘大地的自然风光,乡间百姓的安宁生活,还用画笔写下战场上触目惊心的断壁残垣。
1943年12月,日寇进攻常德,发生常德会战。战后李桦随中外记者团赴常德进行第三次战地写生。李桦曾在《记常桃写生二三事》中详细的写下这次战地写生的感受“一进东口,壮丽的战场就摆在眼前了。我曾经历过长沙三次大战,也曾跑过不少战地,从没有看到这样壮丽的一个场面。以我画人的眼光看来,它本身即是一幅最有价值的图画……映在朝阳里的灰色石壁却不单显出一种崇高的感觉,而由于被衬托着一种战争的气氛,和本身带着斑驳的伤痕,更显出严肃的情调来了。”在守城团长的带领下李桦巡视战场,深受触动,并由此绘制了《常德会战战地水墨》系列,《常德东门外——清扫战场》便是其中精彩的一幅。在这幅作品中,李桦选择了常德会战的城门一隅,这里也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初次看到这里的战后景象,李桦以艺术家的眼光看出了“崇高的感觉”、“严肃的情调”。然而在他的笔下,却为观者还原了战场上所弥漫的惨烈、凄冷、死寂的氛围。
画面背景是被战火摧毁的残破城墙,近景处打扫战场的战士们没有重点的形象塑造,只是以简洁的线条和淡墨进行勾染,可以看出李桦行笔的速度很快。每位战士都有自己的特定动作,清扫战场工作进行的是如此有条不紊,可以想见他们已经经历太多战火的洗礼。画面中天空采用了留白的方式,灰蒙蒙的色调营造出大战过后那种无声的、令人压抑的战场气氛。这件水墨写生也被木刻家转换成一幅木刻版画作品,刊印在当时的报纸上,以便向更多敌后方的民众展示战场的惨烈。不过由于木刻刀法的限制,报纸上刊发的版画无法很好还原水墨中那股悲凉的画面气息,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李桦以水墨语言进行战地写生所取得的特殊效果。
李桦以水墨语言探索现实题材,在他来到北平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1947年,身在上海的李桦收到了徐悲鸿先生的聘书,邀请他赴国立北平艺专担任副教授,负责西洋美术史、水墨画和速写课教学。李桦常年生活在南方,在他眼中古都的城市街景与风土人情都十分的新鲜,入画。所以他经常外出写生,并由此创作出两套精彩的水墨人物画《天桥人物》、《窑工血汗》。
《天桥人物》以传统的笔墨语言去表现人体的结构与动态,又极其巧妙的捕捉到人物瞬间的精神状态与面部表情,快速的线条与简单的皴染充满了速写的味道,更凸显出中国画中“写”的意味。这套作品被徐悲鸿先生誉为“尤于人物之性格、动作、表情,俱细微体会,而出之以极简约之笔墨,洵高雅之杰作也。以此而言新中国画之建立,其庶几乎。”除了《天桥人物》,李桦还以京郊的煤矿工人为原型,绘制过一组《窑工血汗》。1948年,李桦与好友冯法祀一起到门头沟的小煤窑写生,在现场绘制了大量的速写和水墨写生,对于这套作品,李桦曾表示“收入这集子里的十一幅画是门头沟矿区解放前的写生,那时土窑还采用着原始的生产方式,雇工下数百尺深的坑道背煤,窑工取包工制,受尽窑主和作头的双重剥削,工作如牛马,仍不得保暖,矿穴设备简陋,常有窒息垮坍的危险,窑工伤亡又没有保障,而童工甚多,尤觉可悯,我为窑工们留下悲惨的面影,用备史实的参考。”作为左翼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李桦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尤其对底层人民和劳苦大众更是充满了同情。无论是天桥人物,还是窑工,都是文人画家不屑为之的题材,但是李桦却用心用情的描绘,以最朴素的态度为底层的民众们塑像,为普通人的生命赞歌。
新中国成立后,李桦以更大地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并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成立后担任系主任。在繁重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之余,李桦依然保持着高涨的创作热情,此时他的表现对象已经从战场上的士兵、城市里的贫民逐渐转向了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工厂车间的生产场景,水利建设的火热场面,农村生活的日常劳作,以及祖国的壮丽山河,都成为李桦写生与速写中常出现的画面,由此他也创作出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山川新貌的作品。其中尤以《山区生产》、《征服黄河》、《春风又绿江南岸》、《晚风》等最具代表性。在这些作品里,我们几乎看不到艺术家创作转型时的瓶颈期,无论是表现主题还是艺术手法,李桦的版画创作很快便适应了新中国的时代主题。这种成功的转换离不开艺术家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更离不开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提炼。
李桦曾对学生们说过“作一个版画工作者,就要画得多、画得快、画得活,要在劳动人民中多观察记录生活,为创作积累形象资料。 ”在教学上,李桦经常鼓励学生们多画速写,在创作上,他更是以身作则。从1950年到石景山体验生活开始,几乎每一年李桦都会亲自带领学生们到外地上生活实习课。每到一地,他都耐心的示范,晚上还与同学们一起观摩速写。这段时期,李桦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速写作品,也正是大量的速写积累,为李桦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主题。
鲁迅先生曾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这句话用来形容李桦先生非常贴切,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他身上所蕴含的高尚的品格、广博的学养,更能感受到他对艺术的信仰与理想,对祖国山河、对人民群众素朴的情感。李桦的每一帧图画、每一篇文章、每一件史料都拥有一种温和而恒久的力量,都能在后学者们的心中掀起一丝波澜。这是那个时代先生们留给我们今天的财富,更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的精神力量。
素朴的赞歌—纪念李桦先生诞辰115周年专题
—薛良
拍卖场次 :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拍卖时间 : 2022-12-14 13:00:00
拍卖地点 : 嘉德艺术中心
lot:1345
更多李桦 常德东门外——清扫战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