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臣 白玉蟾像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180,000-38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23年春季拍卖会
作者 : 周臣
作者生卒 : 明成化嘉靖间-15世纪-16世纪
形式 :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 : 唐寅 32×61.5 cm. 12 5/8×24 1/4 in. 约1.8平尺
周臣 112.5×61.5 cm. 44 1/4×24 1/4 in. 约6.2平尺
: 题 识 东村周臣。
钤 印 东村
本 幅 王文治(1730-1802)题:1.此世俗所传刘海蟾像也。六如居士题作白真人当有所据。辛亥(1791年)春日,王文治谨记。 钤印:梦楼(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王文治》10印,第17页)
2.余师白真人丹法久矣,今获其画像供奉之,欢喜赞叹,得未曾有。同日又记。 钤印:王文治(参见上书25印,第17页)
诗 塘 1.唐寅(1470-1523)题:千古蓬头跣足,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玉蟾自赞。弟子唐寅堇书。 钤印:唐伯虎、六如居士、吴趋
2.王文治:六如此书笔意超妙,远过文、祝,然必深于书法者始克知之。文治。 钤印:治(参见上书10印,第17页)
签 条 1.王震(1867-1938)题:白玉蟾像神品。周东村画,唐六如题,王梦楼跋。戊辰(1928年)九秋重装,白龙山人题签。 钤印:一亭
2.周东村绘白玉蟾像。梁溪荣氏珍藏。
鉴藏印 慈溪严氏小长芦馆审定印、严氏审定、海云楼
说 明 (一)据藏印与题签而知,是件经清末实业家严信厚、近代书画家王震、民族资本家荣宗敬家族递藏。
1. 严信厚(1850-1919),原名经邦,字小舫、筱舫,号小长芦馆主人,浙江慈溪人。官直隶候补道,赠内阁学士。以盐务起家,从事商业,成为东南巨商。任上海商业会议公所、上海商务总会总理。为中国近代企业开拓者,“宁波商帮”的开路先锋。他酷爱书画,嗜好金石,“朋友圈”中除政客、商人、银行家外,还有不少艺术家,如吴昌硕、陈半丁等。严信厚在上海寓所名为“小长芦馆”,是文人墨客雅集之所。吴昌硕在定居上海吉庆里之前,只要来沪,大多住在此处。严氏父恒,画芦雁得边寿民遗意,其承家学,工书画,尤善画芦雁。鉴藏碑版、书画颇多精品。
2.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初号海云楼主,又号梅花馆主、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人。自幼聪慧,7岁便开始习画,14岁到上海著名裱画店怡春堂当学徒,空余时间临摹名画。1911年结识吴昌硕并拜师,花果、鸟兽、人物、山水皆擅。他曾加入同盟会,一生虔信佛教,积极致力于各种慈善事业,是上海商界名人。
3.直接来自荣宗敬(1873-1938)家族后人。
荣智珍Loretta Yung Chu (1928-2020) 出生于上海陕西北路186号荣家旧宅(荣宗敬先生故居现为Prada中国),就读于上海美国学校。1946她移居美国,就读于波士顿大学,后来定居美国马萨诸塞州。荣智珍是荣宗敬先生长子荣鸿元(1906-1990)的长女。该件作品被带到美国后由家族珍藏至今,荣智珍去世后由其后人释出。
(二)附青花斗彩轴头一对。
道法自然的视觉表达 白玉蟾与刘海蟾形象的衍变
明代中期的吴门画家群体中,不仅有隐居城市的文人士大夫,更有周臣这样以绘画谋生的职业画家。他生活于明成化至嘉靖年间,“画工逸思真超神,尺素凝毫幻奇胜。”不仅承袭了苏州职业画家所流行的各种风格类型,“其画法宋人,学马夏者,若与戴静庵(进)并驱,则互有所长。未知其果孰先也,亦是院体中一高手。”而且也是一位创新者,在明代绘画史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周臣虽然是一位职业画家,作品却透露着雅致的文人气息,呈现出有别于浙派,以南宋院体画风李唐、刘松年等为主的风格,下启“明四家”中的唐寅与仇英,并以作为两人的老师而闻名。
关于周臣与唐寅亦师亦友的关系,多有史载。如王世贞《艺苑卮言》:“周臣,别号东村,亦吴人。所得宋、郭、李、马、夏法尤深。其用笔视唐生亦熟,特所谓行家意胜耳。唐每有酬应,多从臣磅礴,始落笔。若臣者,可谓外接文进也。” 这一段说明唐寅每在作画之前,常常要到周臣家去,看他如何落笔,获取绘画的灵感。同时还暗示了周臣的画风在当时颇受欢迎。此外,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明确了两人的师生关系,他说:“唐六如画法,受之东村。”此件周臣绘《白玉蟾像》,并有唐寅题诗塘,款署“弟子唐寅堇书”,为两人的关系提供了另一个珍贵的佐证。
刘海蟾最早的正史记载见于《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海蟾子元英《还金篇》。之后,《宋史-艺文志》载《刘海蟾诗》一卷,海蟾子《还金篇》《太清篇火式》各一卷。宋人何薳的《春渚纪闻·卷三·翊圣敬刘海蟾》:“神乃降灵曰:汝识此人否,实新得道刘海蟾也。”之后,李石《续博物志》多了些细节:“海蟾子姓刘名昭远,华山陈抟馆之道院,与种放往来。盖五代宋初人。”总体上来说,元代之前,关于刘海蟾的记载非常简略。
入元,刘海蟾被元皇室御封,现存两种记载:其一,被世祖册封为“明悟弘道真君”;其二,记载说受封于顺帝时期。
刘海蟾生平比较系统的记载,出自《正统道藏》元人秦志安的《金莲正宗记》:海蟾刘真人先生姓刘,讳操,字宗成,号海蟾公,燕山人也。年一十六岁,以明经擢甲科,累迁至上相。平昔好谈性命之说,然终不得其妙。一日,有道人来谒,邀坐堂上,以宾礼待之。问其姓名,默而不答。但自称正阳子,愿乞鸡卵十枚,金钱一文,安金钱于按上,而高累十卵,危而不坠。海蟾叹曰:“危哉。”先生曰:“相公身命俱危,更甚于此。”海蟾顿悟……远泛秦川,陶真于太华之前,遁迹于终南之下,颐精炼气,以至成真。《中国人名大辞典》刘海蟾条:五代时燕山人,一说燕地广阳人。名哲,字元英,一作铉英,号海蟾子;一说名操,字宗成。曾事燕主刘守光为相。好黄老之学,后弃官隐居华山、终南山。传得道仙去,道家以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元世祖至元六年封为明悟弘道真君。(《雍正陕西通志》卷六五《雍正畿辅通志》卷八五)
分析以上史料不难发现,刘海蟾仙话始于宋,仙位定于元。关于他的记载大同小异,缺乏可考的细节史料。关于刘海蟾外貌特征记载,仅有宋代《春渚纪闻·卷三·翊圣敬刘海蟾》刘海“苎袍青巾”的描述。
关于白玉蟾的记载,详实而丰满,《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葛长庚条目,比较有代表性。”宋闽清人,家琼州,字白叟,又字如晦,号海琼子,又号海蟾。入道武夷山。初至雷州,继为自氏子,自名白玉蟾。博览众籍,善篆隶 草书,工画竹石。宁宗嘉定中诏征赴阙,对称旨,命馆太乙宫。传其常往来名山,神异莫测。诏封紫清道人。有《海琼集》、《道德宝章》、《罗浮山志》。(《宋诗纪事《卷90《图绘宝鉴》卷四)。” 概括来说,他早年成为高道,从者如云,喜云游四方,访仙传道,还擅长文学、书法和绘画。(参考图一)白玉蟾个性鲜明,“蓬头跣足”、“狂放不羁”是各类典籍描绘他所用的高频词汇。关于他衣衫褴褛、蓬头跣足、生活潦倒的文字在白玉蟾诗文著述中比比皆是。《快活歌》“破衲虽破破复补,身中自有长生宝⋯⋯蓬头垢衣天下行⋯⋯或时呵呵自绝倒。”又如《水调歌头·自述》写道“蓬头赤脚,街头巷尾打无为。都没蓑衣笠子,多少风烟雨雪,便是活阿鼻。一具骷髅骨,忍尽万千饥⋯⋯满面笑嘻嘻。”最具代表性《自赞》:“千古蓬头跣足,一生伏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
通过梳理对比史料,今天普遍接受的刘海蟾形象,其实应该是白玉蟾。那么,为什么会张冠李戴呢?从绘画史看,至少在元代就有一位蟾蜍相伴的仙人形象存世。这个仙人是谁?明代出现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白玉蟾。如李时勉(1374—1450)在其《古廉文集》“京师四赞有序”中记载道:“京师近郊有贞明寺。予与二三友游至其地,坐僧房中,壁有白玉蟾、铁拐、寒山、拾得四像。僧官指求予赞,为之赞曰……”另一种认为是刘海蟾。如李日华(1565—1635)在其《六研斋笔记》所记:“雪中展黄越石携来《四仙古像》。一为铁拐李……一为海蟾子,哆口蓬发,一蟾玉色者,戏踞其顶,手执一桃,连花叶,鲜活如生,背绿竹六茎,不见枝梢。一为寒山……一为拾得……”明代后期开始,白玉蟾“哆口蓬发”的外形被赋予刘海蟾,并逐渐深入人心。
现藏于日本知恩寺元代画家颜辉作的《蛤蟆仙人图》(参考图二),是已知最早的图样,奠定了后世绘画中该类图样的基础。该画中仙人是蓬头陋衫的中年男子,右手上扬扶住背上白玉蟾。另一幅藏于台北故宫元代佚名画家所做《刘海蟾像》(参考图三),也是蓬头垢衣手持玉蟾。这类早期作品通常不会明指所绘人物的身份,而是通过暗示。白玉蟾暗指白玉蟾,蓬头垢衣的造型和白玉蟾完全吻合。总之,他与“苎袍青巾”的刘海毫不相关。
明代早中期,该类型绘画的蟾蜍仍沿用白玉蟾蜍,主流观点仍然认为他是白玉蟾,李时勉的记载是这种观点的代表。明代后期为转折时期,认知逐渐产生分化,原本白玉蟾的形象被误解为刘海蟾,渐渐地,画中的白玉蟾蜍失去原有的作用。李日华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所描述的哆口蓬发之形象,成为后世判断刘海蟾的标准。
遍历被冠名刘海蟾的存世绘画作品,是沿袭前人说法的程式化产物。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大致包括有以下几点:
首先,两人名字都有蟾字,这是造成误解最直接的原因。两人的名号都选蟾字,这不是简单的巧合,因为灵蟾对道教有特殊的含义。道教经典中,罕见之蟾是成仙得道的神灵之属。葛洪的《抱朴子》说:“蟾诸寿三千岁者,头上有角,额下有丹书八字。”《玄中记》说:“蟾诸生角者,食之寿千岁。”晋人陆机所撰《要览》中称:“万岁蟾蛛,头上有角,额下有丹书八字,名肉芝。以五月五日取阴干,以其足画地,即流水。带之放身,能辟兵。”后世道家又制造出三足蟾蛛之说,令世人垂涎。宋代邵桂子有咏《海蟾》诗:三足老蟆太阴精,夜载阿姐朝帝廷。且不论白玉蟾是否有别号海蟾,就是蟾字就容易产生误解。
其次,群仙渡海是一个重要的仙道题材,把仙人、大海和蟾蜍几个元素结合,客观上容易让人认为是刘海蟾。尤其刘俊的作品中,单独一位仙人,大海和玉蟾。虽然他画的蟾蜍还是白色,渐渐地,后世作品白蟾也演化成金蟾。(参考图四)
再次,《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刘海蟾先遇正阳子点化,辞官寻道,后遇吕纯阳,授以丹书,乃归隐代州凤凰山。这明确了北宗的师承关系: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张伯端(王重阳、董凝阳)。然后,以张伯端为祖师,南宗依次传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他们被称为南宗五祖。南宗传道于北宗,至元代南北宗逐渐融合,正式合并为全真道派,对过去各自的传授系统和祖师做了调整,而刘海蟾成为南北宗共同的祖师之一。刘海蟾是白玉蟾的师祖,此类古代绘画作品服务于宗教崇拜,后人很自然地把他归为排位更高、更神秘的刘海蟾。
最后,宗教传播通常伴随着调适、误读和异化现象。从白玉蟾-刘海蟾-刘海戏金蟾-刘海戏金钱的变化,吻合了宗教世俗化的传播规律。早期的美术作品,都清晰地指向白玉蟾,南宗实际缔造者。道教南宗在南宋时期影响广泛,白玉蟾的影响力不仅在民间,一般民众对其”百余辈拜迎”,而且朝廷官员也追随其学道,被邀主持国醮,皇帝赐以“养素”封号。道徒借灵蟾得道升仙,世俗百姓最希冀的是金蟾带来好运和财源,“玉蟾”被附会成“金蟾”和“金钱。刘海蟾和金钱的关系,应该来自对“累卵顿悟”的误读,甚至附会出刘海和金蝉两个名字。到了明代后期,民间把“要贪天上宝,需弃世间金”的刘海蟾,看成了撒钱的财神,之后还演化出富有民俗气息的儿童形象。随着道教的世俗化平民化传播,一位教宗形象不断被再创作以适应世俗人的精神世界,刘海蟾的造型最终被样板化,并深入人心。
蓬头跣足,无拘无束,突破了人我之相,是达到道法自然状态的写照,不管白玉蟾的形象是否真如此,但其《自述》《自赞》中,可以认定的是,这是他的精神追求,反映在画作形象上,也可以是创作者对这种精神追求的心理认同与形象建构。如上文所述,从明代中后期开始,世人对刘海蟾与白玉蟾的形象已经出现模糊化认识,这一过程与道教自身的发展、传播有关,也与受众的接受、误读不无关系。对于一般接受者而言,他们很可能不会纠结于刘海蟾与白玉蟾的区别,他们更在于形象背后寄予的象征意义。但在一些创作者心中,白玉蟾自是白玉蟾,刘海蟾自是刘海蟾,蓬头跣足即白玉蟾形象,也可以说是道教道法自然理念的视觉化表达。如此,将与白玉蟾名字近似、时代更早的刘海蟾赋予同样的视觉,也就比较好理解了。
因此,对于江兆申先生来说,哆口蓬发的刘海蟾已经是常识,他以此为据,所做推断值得商榷。再看清代王文治的题跋:“此世俗所传刘海蟾像也六如居士题作白真人当有所据”,这是世俗普遍接受的刘海蟾形象,但是他认为唐寅当有所据。回到唐寅和周臣的年代,这理所当然就是白玉蟾。这幅作品的流传,生动展示了这种变化。
: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见“买家指南-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拍卖场次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
拍卖时间 : 2023-06-12 22:00:00
拍卖地点 : 嘉德艺术中心B1楼A厅
lot:807
更多周臣 白玉蟾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