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 树下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1,200,000-2,2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23年春季拍卖会
作者 : 石鲁
作者生卒 : 1919-1982
形式 :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 : 77×50 cm. 30 3/8×19 5/8 in. 约3.5平尺
创作年代 : 1956年作
: 题 识
树下。一九五六年写于埃及。
钤 印
石鲁

出 版
1.《赵望云、石鲁埃及写生画选集》,第20页,中国埃及友好协会、长安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
2.《石鲁作品集•人物卷》,第41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3.《百年石鲁•上卷》,第121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版。

展 览
“七十所见三十所闻”特展,香港会议展览中心,2019年10月3日至7日。

说 明
西省文物商店旧藏,包首见标签。

入木三分见丹青:来自黑洪禄先生的珍藏
编号:740-745

异域访问写生是二十世纪50到70年代间中国画坛的一个特殊艺术现象,它是新中国借助文化艺术交流的形式打开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当时委派傅抱石、关山月、李可染、赵望云、石鲁等艺术家,以访问写生的方式打开了对外交流的大门。这种委婉的外交方式,接近了新中国与外界的距离,打开了中国外交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历史与文化软实力,在与异域的历史文化碰撞中,也使得中国画家接受了异国风情的洗礼,诞生了一批现代美术史上特殊形态的中国画作品。
长安画派主将石鲁、赵望云在1956年8月受中国政府委派到埃及访问写生,踏上古老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到埃及,留下现代中国对外交流的佳话。在近三个月的写生中,二人汲取了异域的冲击,碰撞出别样的灵感和火花,为日后“长安画派”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55年,在亚非会议前夕,时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与埃及总统纳赛尔相继在缅甸仰光和印尼万隆举行会晤,就两国关系和建交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达成从两国贸易开始,互派商务机构,逐步使关系正常化的原则协议。1956年5月,埃及驻华商务代表拜会周总理,承认中华人民国和国并愿建立外交关系和互换外交使节。两国政府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宣布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并正式签署了文化合作协议。
因此这年8月,赵望云和石鲁被外派同往埃及参加亚非国际艺术展览会,并在开罗等地访问写生。去时绕道苏联,归途经缅甸回国。这是新中国的画家第一次走进埃及,体验异域风情与生活。在历时三个月的访问写生过程中,赵望云、石鲁主要活动在开罗一带。他们走访名胜古迹、工厂农村、渔港码头,广泛接触各个阶层的民众,体会异域风情带来的创作激情。他们创作了大量的写生和速写。在开罗举办了一个小型展览,向异域的同道们展示新中国画家的艺术追求和素养。
在这次艺术展览会研讨会上,石鲁作了题为《关于艺术形式问题》的演讲:我们在艺术形式的发展上,首先是把自己看作民族传统形式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如果艺术形式一旦失去民族形式的特征,也就减弱了它表现民族生活的能力。。。我们在今天的艺术发展上,主张“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使我们的艺术的繁荣,不愧于这个伟大的人民的时代。
这篇演讲文章在埃及的主要报章上刊登,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中国画家在新中国初期,为数不多的国际艺术会议上发出的声音,对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艺术有着重大的意义。石鲁在发言中强调的“艺术传统与继承”问题中的诸多重要观点,成为“长安画派”艺术主张的先声。
回国后,二人又在西安进行了访问写生的预展。1956年11月,赵望云、石鲁埃及写生汇报展在北京开幕。这也是新中国画家第一次以绘画的方式展示古老埃及文明的展览。次年,1957年3月,由中国埃及友好协会编,长安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赵望云石鲁埃及写生画选集》。在“编者的话”中记录道:赵望云、石鲁是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的主席和副主席,他们从事国画创作已有二十年左右。画家们的笔虽然这次还不可能给人们显示出这个伟大国家的全貌,但人们从画面上已可以呼吸到她那勤劳纯朴的生活气息。画家们以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朴素地刻画了这些动人的画面,把人们的感情很自然地牵引到埃及去了。画中所洋溢的真挚友情,可以说是中埃两国人民友谊的又一生动的记录。
1956年7月,他刚到埃及开罗,顾不得旅途的疲劳,就马上奔向埃及的大小城市,拼著命地画金字塔,画尼罗河,画塞得港……埃及之景永远留在了画家的画笔下。他们真实地纪录了那个时期埃及人民的生活,尤其是最为普通的民众的生活。牧女们赶着羊群,农夫牵着耕畜,工农兵商、城镇乡村、牛马驴骡,十字街头,他的笔墨充满人文关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这画风和艺术追求也直接影响了“长安画派”的艺术主张。
其实,早在1955年7月,石鲁曾赴印度担任万国博览会中国馆的总美术设计。这其间他绘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和速写,《戴红头巾的赶车人》、《印度人家》均创作于此时。画面中充满无限创造力的艺术人生,拥抱新事物的激情。画面中的少女,牧羊累了,在大树下小憇,充满恬静的生活气息。这与作为革命者的石鲁,后期集“诗人”和“战士”品格于一身,悲壮的形象殊不相同。也因此“长安画派”异军突起,在新中国反映新时代、新生活,促使中国画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的背景下,形成具有超地缘特色的画派,从而影响和改写了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史。

入木三分见丹青
来自黑洪禄先生的珍藏
黑洪禄先生是黑氏古玩业创办人,香港著名明清古典家具收藏家及古玩商。从上世纪中叶便开始活跃于古董市场,经营过瓷器、鼻烟壶、家具、珠宝、翡翠、书画等多个项目。黑氏家族与纽约知名古董收藏家安思远先生渊源素来已久。1949年,当安思远首次来到香港,便成了黑洪禄结识的第一个外国朋友。改革开放后,二人又结伴一起跑遍内地。黑家第二代掌门人黑国强,1988年开拓美国市场参加古董博览会,便拜安思远为义父和恩师。后一手创办“研木得益”与“典亚艺博”,成为知名爱好者、藏家、古董商和策展人。两代人的经历,映射出港岛古董业发展史,半个多世纪的繁荣沧桑。
香港开埠的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最初以传世书画、瓷杂为主,藏家基础则是当时住港、来港的英国人和华人。1949年前后,香港古董业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由于当时内地时局不稳,许多外侨、华人纷纷转移定居香港,其中便有大量藏家和行家,香港遂逐步成为中国古董向世界扩散的中转站。古董店集中在水陆交通便利的九龙半岛南端的尖沙咀,外交人员和外埠人士成为各家古董店的主要服务对象,百分之七八十的古董通过这里流向西方的个人、家族、企业和博物馆。1949年4月中旬,黑洪禄从天津上船,抵达香港,最初正是在汉口道(位于尖沙咀的一条街道)设了铺面。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已孕育出多位知名收藏家,名震世界的“敏求精舍”即是在1960年由胡仁牧、利荣森和陈光甫发起成立。前期的会员,很多都是直接从内地移居香港的银行家、企业家或世家。
1970年代,香港古董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猛,香港诞生了大量本土新藏家,医生、律师、建筑工程师、大学教授、企业家等社会新贵入行收藏。香港古董业重地由尖沙咀移至荷李活道。1970年9月,黑洪禄向亲戚辞职,结束了自己长达22年的学徒生涯。同时,黑家开始专营明清家具,迄今超过半个世纪。
与此同时,内地的营商环境还相当保守。新中国成立前,北京曾有专门向香港供货的行家,此后公私合营,成立了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当时进出口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下设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个分公司,香港若需进货,可与这四地洽谈。经过一段时间的停滞,直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家急需外汇,出口才有所松动。1972年,黑洪禄随岳父回北京进货。1976年,黑洪禄先生正式与进出口公司签署合约,专买木器,仅以笔筒为例,就秘藏800个,几乎都来自那个时期的外贸交易。1980年代,全国每个月能出一个货柜的黄花梨紫檀老家具,如此局面大约维持了七八年,“当然里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也有品相极佳的,但这部分不及总数的1%。”
1986年,国际拍卖行的陆续进入,不仅开阔了香港古董业的眼界,更吸引了大量海外买家。藏家的黄金时代正式到来。到内地“跑货”一去就是两三周,文物商店、友谊商店成了流连忘返之地。黑氏父子也在此时忙不迭地向世界艺术之都纽约进军,汲取最为前沿的艺术经营理念。
1988年,黑国强第一次去美国参加古董博览会,给安思远帮忙。安思远是美国知名的亚洲艺术古董商。1989年10月,在纽约替安思远在上东城区军营参加“国际美术及古董博览会”。那真是大开眼界之旅,他第一次认识到古董可以如此时尚地去经营,每家参展商都竭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当代艺术、西方钟表与中国古董兼容并蓄,一时让他目瞪口呆。在给安思远帮忙的七八年里,黑国强学到了不少国外的生意模式,博览会的形式给他极大的触动。
这种新颖的形式让他觉得华人社会也可以复制,从那时候起做一个同样类型的博览会的想法,便在他心底酝酿。改革开放开通了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渠道,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天平逐渐倾斜,收藏市场由西方主导,逐渐西风东渐,在中国市场掀起热潮。1999年,从黑国强到荷李活道上环一带开店后,到2005年有感于欧美市场渐趋平静而亚洲特别是中国内地的起飞,他终将念头付诸实行。
进入1990年代,香港的收藏家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同时积极向老一辈藏家请教、参观博物馆、自学文物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总结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收藏理念,也通过市场竞拍,迅速完成了自己系统的收藏,又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在世界古董艺术品收藏界赢得声誉。1999年,黑国强在荷李活道开设古董店“研木得益”。
此时,国际古董艺术品尤其是中国古董的交易重心,从纽约、伦敦转移到了香港,原来从香港流出去的东西,开始慢慢回流到内地。百年以上的古董艺术品零关税、自由进出,和百年发展练就的专业、积累的丰富经验、成熟理性的市场整体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成就了香港古董业今日的地位,也造就了“变革的一代”。通过积极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让香港古董业保持传统,平稳前行。
21世纪尤其是2002年之后,内地的古董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这对香港古董业的影响可谓巨大而深远。就像一面镜子,过去香港反映的是国际市场的转变,现在却更多照向了国内市场,它要求每个古董从业者对潮流的改变做出回应。它必须去生长,与“现代”发生关系。“但有一个重要特点,这个过程中香港都一定是在中间的,人流、物流,藏品与资金的流向,通过香港的大概超过80%以上。”
2006年,在“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览会”的基础之上,黑国强发起创始“典亚艺博”古董博览会。当时便已明确要做成何等模样,他要将古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结合,把亚洲与西方地区的高端古董和现当代艺术珍品,带到香港这个国际化市场。每年十月初,来自世界各地的行家、策展人、收藏家及艺术爱好者纷纷到场。至2008年博览会进驻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后,参展数量已近达70家,成为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事。
“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古董业过去采取的都是保守做法,东西藏着、掖着卖,能参与其中的人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非亲即友。而国外的古董店、画廊则是公开化的,并且从大学请来教授或学者,在学术上进行讨论。”正是这种对公开化的理解和领悟,对潮流演进的敏锐嗅觉,让黑国强将博览会的形式付诸实行,使行业从封闭走向对话。
“我很清楚每个阶段都需要做些什么,特别是现在这样一个变化多端的市场,与时俱进很重要。当然,过程中有血汗,有泪水,压力其实很大,若以纯传统古董一买一卖的经营方式进行下去,的确会很舒服,但满足感要比现在少很多。”黑国强还常说一句话:不怕买贵,就怕买错。”刚入行那会儿,他常常觉得后悔,总问父亲是否卖得太便宜了,而当过手的东西多了,他也变得成熟了。好东西几乎没有跌的空间,“至多一年跌10%或20%,但更多的情况是价格翻了一番。”虽从事同一行业,黑氏父子的行事方式却不尽相同,那是时代施予他们的烙印,更可从中窥见香港一地古董市场的历史变迁。
(本文节选整理自窄门文化《黑国强:变革的一代》)

就像一面镜子,过去香港反映的是国际市场的转变,现在却更多照向了国内市场,它要求每个古董从业者对潮流的改变做出回应。它必须去生长,与“现代”发生关系。
: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见“买家指南-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拍卖场次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拍卖时间 : 2023-06-12 18:30:00
拍卖地点 : 嘉德艺术中心B1楼A厅

lot:740

更多石鲁 树下图片: